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有關詩的發展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 常被稱作「詩詞歌賦」、「古詩」或「舊體詩」,也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詩人透過簡短精練的文字,或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狀況, 由此引起讀者的共鳴。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該民族語言的詩歌。一般認為,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原名《詩》, 又名《詩三百》),《詩經》收集及編選的作品,由最早在西周初期完成的,到最晚在春秋時期中葉完成的,跨越了六百年之久。《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純文學專著,它讓中國以後的詩含有敘事、抒情的內涵,被稱為「純文學之祖」,可見《詩經》對後世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

  


          古典詩歌分為三大類:古體詩、樂府詩和近體詩。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樂府」,即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朝時,漢武帝除了創立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負責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另外,漢樂府詩的形成也受詩經影響。漢樂府突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以雜言為主,卻又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和語言風格,又發展了詩經的敘事成分而形成敘事詩,並且發展了詩經的賦比興和比喻手法。

  賦最盛行於漢朝,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可見兩者密切的關係,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漢初時,賦更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

  唐代時,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的一種,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或按字數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而律詩則按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或按篇幅的長短,可分為一般的律詩和排律(或稱長律)。

  詞也是詩的一種,起源於初唐,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受唐時多外樂傳入影響,配合宴樂而作的「曲子詞」便興盛起來,加上,宋初政治經濟較穩定,宋初局面較安定,都市繁榮,人民對文娛活動的興趣大增,加上君主提倡,流行民間的詞更興盛。


  到後期的元朝開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元朝文學創作以元曲與小說更為興盛,詩詞成就較唐宋時期的少。

  由於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推廣白話文,不少人開始創作現代詩。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不受格式和韻律限制,形式自由,注重自然內在的節奏,打破了以往詩詞對格律的要求。


  不論今古,詩都是中國文學重要的一部分,由風景的描寫,到社會的面貌,乃至國家的興衰,都一一呈現在簡短精練的文字中,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