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我們的感想

劉慧心: 經過這次的專題研習,我清楚了解到中國由古至今詩的發展(我是負責這部份的工作),簡短精練的文字就能描寫出不同的事物、抒發情感,我想,這就是文字的奧妙吧!相信日後我也會多欣賞詩歌,好讓我深深感受一下詩人的感受和他描寫事物的手法。

林小慧: 在做這個專題研習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也令我明白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在這次的專題研習,我和組員們互相合作,不但增進了我們之間的友誼,亦令我明白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侯燕君: 這次的功課需要我們把資料都擺上網,因為對博客某些地方的不明白令我覺得很麻煩,幸好大家都很合作,都互相幫忙也完成了。而且也加深了我對中國古代詩詞的瞭解,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更加願意瞭解中國歷史了。

彭國亨: 我於這次中文暑期作業負責排版的工作,排版的工作幫助我變得更有組織,排序時更有效率。而且我在完成兩篇散文賞析時,深深覺得文章的背後竟可隱藏這麼深奧的喻義,還知道了很多未知的寫作方法,我以後作文時會使用這些方法,以提高完成度。

李韻怡這次專題習作的題目是要我們設計網誌,而我們所選的題目當中包括不少文章賞析的部份,為了撮寫一個更加客觀的賞析,我們必須參考多個不同網站的資料,再以自己的文字重新編寫。因此,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詞句要較精簡,以免文句的意思重複,架構臃腫。


何倩婷:  今次的中文專題硏習較以往不一樣,是以博客的形式介紹有關於中國文學的資料,對象不僅是同學、老師,也有可能是網絡上任何一個人。不同的人都有可能來觀看我們的博客,因此我們在製作的過程中,於用詞、編排等方面亦有所不同、我們盡量做到以”分亨”的形式來介紹中國文學,而非”說教”,希望讀者能在輕鬆的氛圍下體會文學的趣味,倘若現在你現在是掛着笑意來看這段文字的話,那麼我們便是成功了。


蔡恩彤:以前我從未接觸過博客網,對中國的古詩沒有太深入的了解。但透過今次的專題研習,我加深了對詩的認識。其實這份習作所要求的也是團隊合作,如果組員之間缺乏溝通,就不能於預期內完成工作,也會拖慢其他組員的工作效率。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有關詩的發展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 常被稱作「詩詞歌賦」、「古詩」或「舊體詩」,也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詩人透過簡短精練的文字,或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狀況, 由此引起讀者的共鳴。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該民族語言的詩歌。一般認為,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原名《詩》, 又名《詩三百》),《詩經》收集及編選的作品,由最早在西周初期完成的,到最晚在春秋時期中葉完成的,跨越了六百年之久。《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純文學專著,它讓中國以後的詩含有敘事、抒情的內涵,被稱為「純文學之祖」,可見《詩經》對後世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

  


          古典詩歌分為三大類:古體詩、樂府詩和近體詩。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樂府」,即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朝時,漢武帝除了創立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負責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另外,漢樂府詩的形成也受詩經影響。漢樂府突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以雜言為主,卻又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和語言風格,又發展了詩經的敘事成分而形成敘事詩,並且發展了詩經的賦比興和比喻手法。

  賦最盛行於漢朝,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可見兩者密切的關係,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漢初時,賦更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

  唐代時,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的一種,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或按字數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而律詩則按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或按篇幅的長短,可分為一般的律詩和排律(或稱長律)。

  詞也是詩的一種,起源於初唐,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受唐時多外樂傳入影響,配合宴樂而作的「曲子詞」便興盛起來,加上,宋初政治經濟較穩定,宋初局面較安定,都市繁榮,人民對文娛活動的興趣大增,加上君主提倡,流行民間的詞更興盛。


  到後期的元朝開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元朝文學創作以元曲與小說更為興盛,詩詞成就較唐宋時期的少。

  由於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推廣白話文,不少人開始創作現代詩。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不受格式和韻律限制,形式自由,注重自然內在的節奏,打破了以往詩詞對格律的要求。


  不論今古,詩都是中國文學重要的一部分,由風景的描寫,到社會的面貌,乃至國家的興衰,都一一呈現在簡短精練的文字中,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散文賞析2-------《冬天》


2.朱自清《冬天》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裡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隻劃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淨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裡,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著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裡收特稅了,以後便沒有消息。

  在台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穀裡。只有一條二裡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裡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著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裡的風聲,跟天上一隻兩只的鳥影。夏末到那裡,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並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只在家裡坐著。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裡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並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地向著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裡出來,滿自在。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

賞析:
  《冬天》一文寫出作者在冬天三個不同的經歷,寫出三種「情」,比普通人眼中冰凍、冷漠、無情的冬天不一樣的是,多了一份温暖,而這份温暖可以戰勝冰凍、冷漠、無情的冬天,變成一個清新、愉快、積極的春天,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形成一組冬天裏獨一無二的不同意境,作者寫時就好像翻開一本滿載温暖回憶的故事相簿。

  第一個寫的「情」——親情。父子四人圍着洋爐子坐在一起吃著白水煮豆腐,看似普通的情境,但温馨滿載的親情,父子共聚天倫的暖意蓋過了古老的房屋,熏黑的洋爐,昏暗的洋燈,驅走一切冷意,產生出對昔日生活的懷念之情,記憶猶新,彷彿剛剛發生般的真情流露,頓時呈現出一份難能可貴的親情。

       第二個寫的「情」——友情。作者和友人泛舟西湖,寂靜的冬夜、天上的彎月,遠處的山丘、偶爾的星光、均勻的槳聲,此情此景就像一幅畫,沒有動感,沒有喧鬧,但清幽寧靜,平和淡然的環境,象徵出一份友情的純潔。

       第三個寫的「情」——愛情。背景為白天不見人,晚上點火把”的台州長街,母子三人的微笑照亮街道,宛如一縷温暖的陽光照射着作者的內心,台州天地空空的背後卻埋藏作者難以啟齒的孤獨,表達出作者對過世的妻子的思念之情。

  《冬天》三種天淵之別的意境,卻給灰濛濛的冬天添上鮮豔的色彩,綜合親情、友情、愛情而不用故意修飾永恆強大的力量,形成了一股熱流充斥文章每字每詞每句之間,感染讀者。

散文賞析1-------《垂釣》


1.余秋雨《垂釣》

        去年夏天我與妻子買票參加了一個民間旅行團,從牡丹江出發,到俄羅斯的海參崴游玩。海參崴的主要魁力在于海,我們下榻的旅館面對海,每天除了在陽臺上看海,還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靜靜地看。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眯縫著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其實豈止是我們,連海鷗也只在岸邊盤旋,不敢遠翔,四五條獵犬在沙灘上對著海浪狂吠,但才吠幾聲又縮脚逃回。逃回後又回頭吠叫,嗚嗚的風聲中永遠夾帶著這種凄惶的吠叫聲,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幾艘兵艦在海霧中隱約,海霧濃了它們就淡,海霧淡了它們就濃,有時以為它們駛走了,定睛一看還在,看了幾天都沒有移動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們在海邊說話,盡量壓低了聲音,怕驚動了冥冥中的什麽。           
          在一個小小的彎角上,我們發現,端坐著一胖一瘦兩個垂釣的老人。           
          胖老人聽見脚步聲朝我們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舉起釣竿把他的成果朝我們揚了一揚,原來他的釣繩上挂了六個小小的釣鈎,每個釣鈎上都是一條小魚。他把六條小魚摘下來放進身邊的水桶裏,然後再次下鈎,半分鐘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條挂在上面。就這樣,他忙忙碌碌地下鈎起鈎,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裏已有半桶小魚。           
         奇怪的是,只離他兩米之遠的瘦老人却紋絲不動。為什麽一條魚也不上他的鈎呢?正納悶,水波輕輕一動,他緩緩起竿,沒有魚,但一看釣鈎却碩大無比,原來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准和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著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對方瑣碎的施捨。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魚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說:“你就這麽熬下去吧,偉大的談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靜來回答。           
        兩人都在嘲諷對方,兩人誰也不服誰。           
        過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一個鬼臉,却連笑聲也沒有發出,脚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仍然端坐著,夕陽照著他倔强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暮色蒼茫了,我們必須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此時的海,已經更加猙獰昏暗。狗吠聲越來越響,夜晚開始了。          
       妻子說:“我已經明白,為什麽一個這麽胖,一個這麽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嗎?”         
       我說:“說得好。但也可以說,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人,胖老人的豐收何以證明?沒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義?大海中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挂齒;大海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想,哪一天,胖老人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見不到胖老人,將會是何等惶恐。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難分開。        
     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好,我想此時此刻,他們一定還坐在海邊,像兩座恒久的雕塑,組成我們心中的海參崴。

*********************************************************************************

賞析:
  其實這篇文章的篇幅不太長,普通人幾分鐘已經看完,但文章背後的喻義卻相當深長。《垂釣》一文是運用借事說理的寫作手法,寫出深奧而又抽象的人生哲理。文章中所描述的是普通而又簡單的生活情節,但作者本人的細膩敘述卻引發了多角度的思考空間,描寫了環境巨大的恐怖----------深灰色的迷蒙等等又象徵了什麼,讀者在看文章的同時也要好好動腦筋。

  從文章中,在作者對兩人的行為的描寫和刻畫,我們得知胖老人和瘦老人截然不同的性格——胖老人隨和、開朗、容易滿足,對任何物質滿番追求。瘦老人固執倔強、對大的追求,願意花時間等待大魚,卻不要小魚。胖老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對自己獲得的物質抑來順受,眼淺,代表世俗的人生觀。瘦老人孤獨倔強,追求最好的,代表高尚的人生觀。胖老人與瘦老人完全不同而又互相對立的釣魚觀念,使他們對對方反感,天天互相嘲諷對方,爭論不斷,但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喪失了一方,另一方根本不會存在,說他們視對方為敵人,不如換個角度,說兩人是互相依賴的好朋友。

  一正一反,一好靜,一好動,形成強烈而又鮮明對比,世俗的眼光認為分開才能停止紛爭,作者反而要他們兩個極端的例子相互襯托,相互協調。綜合妻子和自己的見解,歸論一點:「最大的對手才是最好的朋友。」

  此外,雖然對兩人的外貌、動作描寫不多,語言描寫幾乎沒有,但兩人釣魚情節一開始,一個用六隻小鉤不斷的釣小魚,一個用一隻大鉤,卻釣不到一條大魚。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人物形象不用文字來交代,也能完整地表現出來。兩個追求完全不同的人,讀者一開始就對人物特徵和性格,有深刻了解。 

  作者之前並沒有想到因為一次與妻子隨團到俄羅斯的海參崴遊玩的深刻經歷而寫出這篇文章,並且有所感悟,他無時無刻也留意身邊事物,普通人也不會對所有擦身而過的小事有所體會,作者無論有多麼的微不足道,偏偏不放過任何事物,找到很多寫作素材,加上多方面的思維方式,令他在文學上有大成就,並受人欽佩和愛戴。

書評分享


書評
書名:風中的離別曲
作者:利倚恩/
出版年月:20104月初版
出版地:香港: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
/小雲    /利倚恩
    
本書是以作者曾經停留過的城市作背景,透過作者喜歡的音樂和藝術,發展出一個個觸動心靈的故事。本書圍繞三個青少年,他們分別是攸奈,翱和阿崗。

攸奈,自小她的父母就離婚,媽媽跟她定下一個承諾:努力讀書,中學畢業後去找她,媽媽會一直等她的。這一別就是十三年。而攸奈也遵守諾言, 中學畢業後去找媽媽。可是,她懷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到了台灣媽媽的家時,卻是另一番景況。媽媽有了另一個家庭,有了另一個女兒,有了另一種生活,甚至忘了當初跟她定下的誓言……    

,自小喜歡音樂和陶笛,長大後和好友研徹一起合作創立音樂中心,向全港推廣陶笛音樂,還約定好一起去台灣學習製造陶笛。然而,在一切都充滿希望的時候,研徹卻因為車禍突然過世了,翱雖然十分傷心,但也只好收拾心情,為了研徹的約定和夢想,一個人到了台灣學製造陶笛……
阿崗,是一名陶藝家和製笛師,為陶藝貢獻一生。他的女友小霏在一埸海啸中失蹤,而阿崗不相信她已經去世,一直在台灣漁港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著小霏回來……

攸奈,翱和阿崗,他們三人在台灣漁港中認識,發展出一段堅固的友情。

    本書的文句優美,情感真摰動人,令人感動,而且風格積極向上,帶給人源源不絕的動力,告訴我們:無論失去多少事物,我們都不會只有自己一個人,因為還會有很多家人和朋友在我們身邊支持我們,鼓勵我們,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不是金錢,也不是什麼貴重的事物,而是親情和友情。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大家不妨看看,或許能在裡面得到啟發。   

小說推介------《十三號牢房的問題》

《十三號牢房的問題》的作者是傑克福翠爾,他是短篇推理全盛時期的美國代表作家。此書於1905年10月3日至11月5日登於美國波士頓的報章上。

《十三號牢房的問題》是以「思考機器」奧格斯塔斯SFX凡道森博士為主角的故事,他將除了是哲學博士,法學博士之外,還是皇家學會會員,醫學博士和齒科博士。他們爭論是否只要思考就能解決任何問題。於是凡道森博士要從死囚牢中,只有鞋子,短襪,長褲,襯衫還有一張五元紙鈔和兩張十元紙鈔的情況下逃出來,而時限是一週。凡道森博士想要證明只要願意思考,是沒有不可能的。

凡道森博士從沒有筆和墨水的情況下寫字條?!在甚麼情況下能夠弄多一張五元紙鈔呢?為什麼他能夠在指定時間出現呢?真相是他用水將鞋油融化,變成墨水,而鞋帶上的鐵釦環化作筆,用襪的蕾絲線編成約二百五十公尺的線綁在它的腿上,然后把它放回水管。由于惊吓,老鼠会没命地往外跑,直到跑出洞口才会去咬系在腿上的东西。他透過記者得到他需要的東西。

如果換了我,一個月也想不到呢。

中國古今文學的發展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不少朝代興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這個土地的權力的寶座。雖然外來文化的流入也對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而言,中國文學是指以漢字及中文所創作的文學。當我們談及「中國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古人與近代學術上之間的文學概念的差別。

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主題的抒情詩。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的人也寫下不少的文學作品。例如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

家族文學敘事的演變最能揭示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狀況。例如現代家族文學在取材、家族人物結構設計、敘事結構安排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古代家族敘事的痕跡。現在的現代文學又取法西方文學,模仿運用現代性敘事技巧,力圖拓寬敘事手法,尤其在主題的開掘、思想意識的遞進、敘述視角和語言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國現代文學是以現代性追求呈現出新的文學特質,與西方文學的因緣更密切,而對中國古代文學卻繼承得少。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詞的賞析-----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語譯: 日落時捲起錦繡的窗簾,快哉亭下江水連著藍天。 知道你為接待我而把這亭新建,門紅窗青彩漆濕潤。 經常記起在恩師的平山堂上,靠著枕頭看煙雨迷濛的江南,孤獨的鴻雁飛出幽遠天邊。 牆上醉翁的詞句還能分辨:“山中景色若有若無之間。” 江面千頃廣闊,明凈平整如鏡,碧峰倒映水中。 忽然間風狂浪猛,鼓盪翻滾一葉小舟連同白髮漁翁。 那蘭台公子宋玉真讓人好笑,他對莊子說的天籟沒有弄懂,硬說風可以分為雌和雄。 一點浩然氣充塞天地中,千里吹拂著這種快哉風。

      賞析: 本詞作於作者被貶官黃州的第四年,全詞通過描寫快哉亭四周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身處逆境時,能夠大氣凜然、泰然處之的處世精神。 此詩的用詞、意境優美,含義深遠。在開端,作者先寫他捲起窗簾,欣賞快哉亭外水天一色的美景,接著描寫窗戶塗抹著紅青兩色的油漆仍未乾透,色彩猶新,藉此表達對亭主的感謝。接著,作者又描寫回憶中在江南平山堂煙雨朦朧的江南美景,比擬在快哉亭的景色,把兩者融為一體。通過昔日的淋漓興致,表達出這時在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下段,作者先寫江面清澈如鏡,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這是對江面的靜態描寫。接著突然風浪湧起,一個老漁翁駕著一葉輕舟,在風浪的鼓盪中翻滾起落,帶出一個驚心動魄的畫面。說起風,他又笑宋玉把風分成討好楚王的雄風和使貧窮人淒慘的雌風,他認為自然之風,按照莊子的看法,就是天籟,還分甚麼雌雄啊!特別是,只要這天地之間還有那麼一點浩然正氣存在,主宰這恆宇的大自然就會恩賜人連綿千里、給予人像現在我們在這快哉亭上所感受到的風一樣!


     描寫四周的風景以及對回憶的描述,作者把人生的道理融入字句,融情入景,含蓄藴藉。 作者更把他的人生觀從詞中的一字一句中表達出來。他借孤獨的鴻雁、白頭的老漁翁比喻現實中我們所處於的逆境,而我們只要還有一點浩然正氣,也能憑著自己的努力,走出逆境,走向你的理想!

小說推介---------《草房子》


《草房子》
                        曹文軒 著
      
曹文軒擅於寫鄉間小說,而《草房子》正正是其代表之作。他以獨有的文筆寫出了主角桑桑于油麻地小學(亦即草房子,因為油麻地小學是由十數幢草房子組成的)六年間的種種經歷,在草房子下見證了一個男孩的成長。在油麻地鎮中,在這片金色的大麥地裡,令人意想不到故事接連發生───紅門富戶之子杜小康家逢巨變,被迫一夜長大 ; 桑桑的一次錯失,間接令蔣一輪和白雀這對有情人分開 ; 秦大奶奶堅守自己的一片艾地 ; 禿頭的陸鶴執著於自己的尊嚴 ;細馬在養父母家道衰落的時候依然對他們不離不棄 ; 桑桑在教師溫幼菊的鼓勵下堅強面對惡疾,更與父親重修於好......在草房子的六年中,桑桑目睹了命運的變幻莫測, 更重要的是,在桑桑離開草房子之前,他找到了面對人生的態度: 溫幼菊的一聲'' 別怕! '' 讓桑桑在頑疾折磨之中重新找到了希望, 也找到了面對生活種種不堪的勇氣。最後, 桑桑一家要走了, 他飼養的鴿子們首尾相銜環, 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白色花環, 盤旋在草房子上空, 送別明天就要離開的主人……

      曹文軒先生出身於農村, 這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筆下的世界: 空曠開闊的大麥地、寧靜的浸月寺、陽光下金閃閃的草房子、浩浩蕩蕩的蘆葦叢、靜止的桑田……等等, 無一不沾鄉間氣息, 細膩之餘亦能襯托內容,《草房子》的開首是這樣的: 「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學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撲進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雲,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裡忽閃忽閃地飄落。」見微知著, 由這一小段文字中就能看到曹文軒景物描寫的功力之深。寫景不只要對日常生活觀察入微,也要多看書參考, 而《草房子》正正能滿足這個要求。這是我推薦《草房子》的第一個原因。
 
      曹文軒的文字從來沒有多餘繁瑣的裝飾, 是樸實的,是親切的, 是平淡中帶著震撼的, 就像其筆下的人和物一樣。許多同學的文章過於累贅, 又流於空泛, 想改善卻苦想之而不得。而曹文軒先生的《草房子》在故事結構、內容、詞句構造的方面都很有學習價值, 各個看似獨立的故事通過主人翁連貫在一起, 卻又不顯得特兀, 而且句子簡潔有力,描寫到位。多看好書, 寫作時文字就會像流水般自然流出來, 不用扥頭苦思。這是我推薦《草房子》的第二個原因。
                                                                                                                                                                              也許同學們看小說沒有學習之意,而是純粹喜歡看故事, 呵呵, 沒關係, 我當初也是被這本書的故事內容吸引呢! 內容大致就不再多說了, 我倒想說說《草房子》的故事特色。《草房子》是本抽寫農鄉生活的小說, 可能不是大家常看的小說類型, 但其故事情節卻毫不遜色, 而且往往令人看至欲罷不能, 有些結果更是出人意表, 也使人不禁感歎生活的無奈和命運的捉弄。情節不算曲折離奇, 但勝在耐看, 值得細味。


《草房子》有其現實之處, 也有其正面積極的一面。書中人物都有屬於他們的人生磨練, 我們的時代未必能經歷, 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到他們似蘆葦般的堅韌, 並且充滿著決心和鬥志的。這種生活態度能讓我們而對一切的災難, 希望各位同學於課餘之中抽空一讀這本《草房子》, 做個自信並堅強的人。